スキップしてメイン コンテンツに移動

投稿

張惠妹『偏執面』

在 2009 年交出一張意識型態的專輯,以「阿密特」身分回歸內心面對音樂的初衷,這看似雖然是簡單的一件事,意外地跌破大眾對流行音樂的想像,即便熟悉感差點蕩然無存的結果,「阿密特」拿出流行音樂難得一見的底蘊,赤裸地說服了所有人的耳朵。 出道邁向二十年前夕,張惠妹交出了相對於「阿密特」的另一個自我剖析。與小宇合作的〈都對也都錯〉表現出當代人對生命的一種偏執;專輯裡唯二的抒情曲〈這樣你還要愛我嗎〉、〈三月〉在層層堆疊的情緒後面,甚至加入重搖滾定位,算是極少見的哀傷與反思互不氾濫的作品;而終於清醒後才明白自我過去的那些,以〈自虐〉正視往事的歷歷,溫柔地說晚安;邀來蛋堡合作專輯同名曲〈偏執面〉、與葛仲珊合作〈跳進來〉、跟深白色合作的〈狗〉、或是阿弟仔操刀的〈飛高高〉貫穿下半張專輯的氣勢,聽的同時其實帶點訝異,這般的組合竟也能展現毫不拖泥帶水的格調,教人佩服。 首次找來的陳星翰就擔負了專輯一半的編曲製作,使得嘻哈或舞曲作品幾乎無縫接軌,精彩度完全不遜於同一年度蔡依林的《 呸 》,而且拳拳到位。如果說「阿密特」是靈魂的起點,那麼說《偏執面》是流行張惠妹的血肉或許也不為過,這兩張專輯仔細地創造了歌手一體兩面的對話神經, 拋 棄過渡矯情或無止盡的 嗨 歌撐場包裝,反而交錯出一種最純粹、最真實、最深刻的當下 。
最近の投稿

張國榮『寵愛』

《霸王別姬》,這一部始終惦記著要找來看的作品,並非因為它在當時華人影壇的風光,更不是衝著張國榮,只是單純覺得《霸王別姬》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而且期待的名字。略去《霸王別姬》的歷史典故,對張國榮的印象一直以來都只停留在〈追〉這首歌,在永邦的翻唱專輯中收錄有國語和粵語兩版本,〈追〉也是張國榮的電影《金枝玉葉》的主題曲,是私房見識短淺的粵語歌單中很喜歡的作品之一。《寵愛》這張唱片收錄了張國榮在電影作品裡演唱的主題曲與插曲,在沒有看過任何一部張國榮的作品之前,這些歌曲的樣貌就已經十足打動人心,更不用說在電影情節裡穿插所起的化學作用,直扣人心弦。 出自李宗盛之手的〈當愛已成往事〉正是《霸王別姬》的電影主題曲,背景橫貫中國歷史的外憂內患時期,故事說得是傳統京劇裡的霸王和虞姬兩個角色,在戲裡戲外糾葛不清的關係,一如歌裡:「為何你不懂/只要有愛就有痛/有一天你會知道/人生沒有我並不會不同」,隨時代變遷、國破家亡、戲如人生,總有潮起潮落。《寵愛》作為復出歌壇的第一張作品,也是最經典的作品。在他短短二十多年的演藝生涯中,不僅為華人影壇、歌壇樹立了一個典範,他那認真投入於螢光幕前的身影,執著於角色情緒態度與渾厚動人的嗓音,被永遠地保留下來。

ぼくのりりっくのぼうよみ『Noak’s Ark』

JUSTDA ★★★☆ (2017.01.25発売) 總是天馬行空、不被束縛的思緒遊走在未知世界的天才少年「ぼくのりりっくのぼうよみ」(台灣代理發行公司,將其中譯為:我唸歌詞呆呆的),2015年接連發表單曲〈Sub/objective〉和首張創作專輯《hollow world》,這時候的他還只是個高三的學生,卻已經是備受日媒、樂壇注目的新人。13個月過去,這張《Noak's Ark》期待度自然不在話下,文學造詣相當高的ぼくりり,可以從歌詞的字裡行間發現不少他觀察細膩、態度明確或搖擺不定的長如短篇小說的敘事。開場就顯得氣勢不凡的〈Be Noble〉,流暢的節拍順著Rap的起承轉合,仿若另一新世紀;〈shadow〉看似輕鬆又有轉換自如的吞吐;讓人墜落在深深迷幻章節裡的〈在り処〉;〈予告編〉帶著Hip-pop步伐聽起來乾淨俐落;弦樂襯底與鋼琴綿長妝點著〈Water boarding -Noah's Ark edition-〉的浪漫想像;突破重圍的〈liar〉在編曲上算是相當新鮮的嘗試;〈after that〉濃厚的爵士格調也是整張專輯壓軸的意外。 結合豐富想像與生活哲學成就了這張「諾亞方舟」─《Noak's Ark》,詞曲兼具前衛和深度,探尋搖滾/嘻哈/藍調/爵士的無國界,當整張專輯再重頭播過一次的時候,實在很難讓人想像這是一張出自大學二年級學生之手的作品。

Little Green Cars『Ephemera』

JUSTDA ★★★★ (2016.03.11発売) 當時代的流行音樂聆聽習慣改變,我們也漸漸不再期盼U2與The Cranberries的後繼人馬,偶然意外在網站上聽到一首主打歌,明明就不是日本樂團,卻從愛爾蘭跨越半個地球將某個不知名、在夜幕的覆蓋下略顯神秘低調的東京街道、房舍做為音樂錄影帶背景。來自愛爾蘭都柏林,成軍至今屆滿十年,在獨立樂圈默默耕耘的「Little Green Cars」(小小格林車),在2016年交出他們的第二張原創專輯《Ephemera》,這張唱片在亞洲地區並沒有代理發行,一律都是從歐洲進口。從〈Easier Day〉這首哀愁卻哀愁的十分有「力道」的主打歌曲開始;透明感民謠風格的〈The Song They Play Every Night〉,有時真讓人錯以為拿Of monsters and men的CD在播;〈The Garden of Death〉則有彷彿時光倒流的錯覺;〈Brother〉以巨大音牆築起的失落在角落迴響;亦或有〈Clair De Lune〉、〈Ok Ok Ok〉曲風從乾脆、妥協到哭成淚人兒,至於〈The Party〉、〈I Don't Even Know Who〉的定位(態度)也都相當清楚。 做為樂團第二張作品,Little Green Cars不追逐新穎前衛,亦不屈服於獨立音樂的溫室綑綁,將獨立民謠的圓弧稜角表現得淋漓盡致。《Ephemera》名稱源自詩人葉慈的一篇,同時也承載著樂團變化的點點滴滴,毫不搶眼的專輯卻能隨意營造出一種抑鬱又光明的氛圍,很深的黑暗裡卻也透明到好像能看穿一切世事,存在於清醒狀態的迷幻,在你不小心走進去的同時,也得小心就此走不出來。

LAURA PAUSINI『SAN SIRO 2007』

JUSTDA ★★★★☆ (2007.11.30発売) 唸大學時,以為第一次聽到Laura Pausini(蘿拉·普西妮)的作品是在台中法雅客,但後來在收專輯的過程中看到《Io Canto》(2006)的封面才發現不是那不是第一次聽到Laura Pausini,早在高中時代,誠品音樂就有播過並且殘留著印象。這場在義大利聖西羅球場舉行的七萬人演唱會《SAN SIRO 2007》,儘管才大二的我根本聽不懂義大利語跟西班牙語,但Laura Pausini的現場魅力穿越了語言和文化的場域,深深撼動著人心。從引吭高嗓〈Io canto〉的那一刻就已全身疙瘩掉滿地;大器的〈Gente〉則展現搖滾的動感;不論是唱自己的抒情名曲〈La solitudine〉,或是翻唱義大利創作歌手Gianluca Grignani的抒情歌〈Destinazione Paradiso〉都讓人著迷;演唱會裡更邀來同為義大利/西班牙雙語歌手Tiziano Ferro合唱〈Non me lo so spiegare〉;充滿拉丁熱情的〈Y mi banda toca el rock〉、Laura親自填詞的〈Come se non fosse stato mai amore〉是我最喜愛的作品之一,而演唱會裡的穿插的三大組曲段落使演唱會多元富饒、驚喜連連。 後來在二手店意外收穫這張《SAN SIRO 2007》便成為收藏的第一張拉丁流行專輯,也因為這張現場專輯,開始關注Laura Pausini,這位18歲就出道的女歌手,風格從流行拉丁到流行搖滾的演唱實力都游刃有餘,剛中帶柔的口氣亦飽含豐富的情緒,即便演唱會當晚細雨綿綿,也絲毫不影響七萬聽眾的熱情吶喊、經典歌曲的大合唱。距離上一張巴黎現場驗唱會專輯雖然才兩年,但Laura Pausini在這場演唱會功力不減反增,出道超過二十年,依舊能維持平均三年出版一張新作,不正是未老寶刀的最好見證嗎。

augustana『All the Stars and Boulevards』

JUSTDA ★★★ (2005.09.06発売) 當初只因為一首〈Boston〉便對這個來自加州的樂團印象很深刻,在音樂錄影帶裡在海灘上逐漸被沖蝕掉的鋼琴,與歌曲刻骨銘心的傷感相呼應,十多年過去這首歌似乎還殘留著當時未了的遺憾,隨著時間越顯它的獨特美感。除了〈Boston〉成功為樂團打開知名度之外,這張《All the Stars and Boulevards》幾乎大半由成人抒情搖滾為主,豪邁的〈Mayfield〉、節奏俐落的〈Hotel Roosevelt〉或是最後唯美的小品〈wasteland〉,任由吉他與鋼琴裝點的編曲情感面相當飽滿,整張專輯不但赤裸地呈現美洲西岸帶點粗糙又熱情的原野性格,還具備細膩的抒情搖滾,至此也奠定Augustana的風格走向。然而事事難料,2016年樂團僅存的主唱大人Dan Layus發表了他的個人專輯作品,伴著吉他唱著寂寞心事的〈Driveway〉。這張《All the Stars and Boulevards》猶如劃過夜空的一瞬流星,不輸Bon Jovi厚實的鐵漢柔情,也是在我接觸有限的美國流行音樂裡,最能夠完成我美洲想像的一張作品。

孫燕姿『跳舞的梵谷』

JUSTDA ★★★☆ (2017.11.09発売) 從一個青春少女到如今為人妻母、從科學家克卜勒到藝術家梵谷,甚至在專輯宣傳期趁勢舉辦個展,嘗試突破孫燕姿身為歌手身分之外的另一種可能,不再快也不算慢,只是一眨眼已經十八年。在華語樂壇留下許多經典作品之後,《是時候》(2011)、《克卜勒》(2013)顯然正一步步雕琢著屬於燕姿未來的音樂圖像,這張《跳舞的梵谷》沒有回頭路可去,專輯同名主打就是如同它的標題。燕姿說「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跟我一樣的人,一樣被賦予一些些瘋狂的人。」,第一次聽〈跳舞的梵谷〉就像第一次聽〈世說心語〉,有很多抽象的心理狀態,已經拉開那些我們熟悉的經典歌曲好一段距離了,願意嘗試、突破過往既定大眾對流行音樂的印象,做自己真正想做的音樂。 充滿實驗又有些Funk風格的〈漂浮群島〉;由方文山填詞、帶點嘻哈節奏的〈超人類〉;內地新銳作曲人傅浩宸的〈充氧期〉慵懶唱腔意外翻出新風景;〈我很愉快〉反襯失落心境的張力,或一種無力;描寫記憶酸甜苦辣的〈天天年年〉,但願等待的哀愁總有一天都能雲淡風輕。這次除了力邀陸弈靜、鮑起靜兩位台灣與香港兩大影后遠赴冰島為〈風衣〉這首主打拍攝音樂錄影帶之外,燕姿也為〈我很愉快〉的音樂錄影帶寫了劇本,甚至擔下整張專輯後製工作,說《跳舞的梵谷》做為出道至今最「孫燕姿」的專輯也不為過。 「璀璨的年華在飄逸/我們忘了沾沾自喜/最後在麥田裡相聚匯集/別忘了落葉也歸地/我們在麥田裡相聚等你」─〈極美〉,燕姿在專輯的最後唱了這首親自填詞的作品,用純粹的歌聲和吉他音牆,凝聚出遙遠冷冽卻溫暖的力量。以梵谷之名做為出發的視角,從中可以看見各式各樣的情感面,對別人也對自己,或許輕描淡寫,或許刻骨銘心,至此讓所有生命的悲喜似乎都能得到理解與超脫,需要瘋狂,也是種瘋狂。